前言:茫茫網海中的緊密連結
大學前的我被管得死死的,上大學後猶如野馬脫韁,終於可以自己愛幹嘛就幹嘛,其中最開心的一件事情就是終於可以沒有限制地上網:面對著發亮的螢幕,動動手指頭,彷彿整個世界都能一頁一頁地在我面前呈現。那時候最常用的是BBS,不同學校不同興趣主題會有各自的站台。
八八風災的那一年,記得因為多日豪雨,我終於也加入臉書。曾經沈溺於臉書還有網路世界中,我觀察著我們可以選擇成為怎樣的自己:你可以選擇哪些部份展露在別人前面,也能選擇哪些部份躲在你的帳號後面。人天生就會希望能夠得到回應,因為得到回應是與這個世界發生連結的方式,而發生連結就是讓你的人生唯一產生意義的途徑(就連所謂的「孤獨」也都是需要有在遠方的某些「人」讓你想望著,「孤獨」這件事才會成立)。姑且先不論網路的互動會犧牲掉哪些能讓彼此深入認識的元素,網路的魅力的確是讓你有機會得到某種「存在」,然後有機會得到「回應」。部落格就像是茫茫網海中你的一個小住所一般。
第一次聽斯棓醫師的演講是在2013年底。那時候我跟他未曾在現實生活中談話過,不過在演講時舉手回答問題之前,他早就已經認出我來,還叫出我的名字,知道我喜歡啥。那時候就覺得這個人好厲害,而且非常非常非常的認真。就為了這樣隔天的我又在同一個場地又聽了一次他的演講。
時光飛逝,網路的時代也一直以高速運轉著。流竄的資訊太多,慢慢地轉變成一個「人格為王」的時代:篩選訊息有個很簡便的方式,就是直接追蹤我有興趣、我認同他的價值觀的人(尤其是那些學習能力超強又一直在進步的人),除了可以得到我想得到的新聞、新知、資訊以外,也能從他的評論中對他認識更多一點點。
這次的活動「你的部落在哪裡?」也是一樣,對我來說(以及對大部份的聽眾來說),我相信大家看到是斯棓醫師主辦的就直接報名了。對我來說,他找來的講者,即使我本來完全不熟悉,或是我沒有時間弄熟悉,我覺得他篩選過的,就會是精煉過的資訊/經驗分享的來源。
講者群像
一個講者只有短短的不到十分鐘,在十分鐘內如何不多不少地表達自己,需要下非常多的功夫。
你的部落在哪裡?
你可以選擇哪些部份展露,選擇你想要跟別人發生連結的方式。每個人的型態可能會不太一樣,相信與會的聽眾與講著們經由這次交流過後必定有更多的想法,對於自己要呈現怎樣的部落(格),都更了然於心。
使用者經驗:關於實用面的建議
活動的野心很大,不過有一點點太大:
萬豪酒店比我想像中的還要豪華很多,事實上應該是我踏入過數一數二豪華的會場。
不過這個排場,個人覺得有些東西可以捨棄,有些可以加強,會更完美:
- 地點離捷運站距離尚可,走路還可以接受(更近一點點會更好..)
- 贊助商好像不少,不過贈品跟活動內容好像不一定有關係(嗚嗚我好挑惕),其實我(們?)不是衝著贈品而來的,如果拉到的贊助在其他層面回饋給聽眾可能更適合。贈品提袋的總重量也太重:旅人已經大包小包風塵僕僕地隻身來到台北了…如果是有一點重量的贈品/紀念品,我覺得直接事先/事後郵寄會更貼心。
- 宣傳時好像最大獎的部分宣傳比較少,其實可以在宣傳時主打泰國行(獎品太多其實模糊了泰國行這個大獎)
- 會場有點太大(沒錯我真的覺得太大),螢幕太高太亮(中間的螢幕其實看不清楚),螢幕降低到一半的高度,且兩個螢幕就好,然後稍微靠中間一點會更理想(很難同時看螢幕又同時看講者,其實有點可惜)
- 會場太大,每桌間的距離有點遠(不同桌的聽眾很難閒聊),然後聽眾與講者的距離很遠。
- 桌椅很豪華,可是其實不方便利用空間:我自己的包包最後是直接放在地上,其實那個時候很想念很多餐廳在椅子下方會提供的放置包包的籃子。桌面上有著夾著筆記紙的厚墊板夾,其實也有點佔空間:大家筆記直接寫在大會手冊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