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我要來精進我的架構!』

老師說:『寫作是滿足讀者的服務業』,這我很同意,我就是為了想要滿足讀者,『自以為』『知道讀者想要什麼』而寫東西的!報名理性班的原因是,我生產的內容多半是『知識型』的文章,想寫得更好,想更能『滿足』讀者,覺得還少了一些啥,所以報名了理性班。

只有『架構』還不夠!

但這堂課,我學到的東西,跟我『想像』,或者說『預期』學到的東西,有點不太一樣。
首先,我覺得最難教、最難學、最能活用的部分是『立體』的架構:我腦中的架構(尤其是『理性』論述的『架構』),其實是像『樹狀圖』那樣的『因為A所以B』『若P則Q』那樣的架構。
為了課前作業而閱讀了指定讀物,有發現『立體』架構潛藏在裡面,所以上課可以談到這部分覺得很棒(雖然還無法掌握)。上課時也發現很多人都很習慣用時間軸來思考,挺有趣的,也表示這是很多人可以下手改善的一個『痛點』。
再來,老師談到less & more”: less”是摘要/架構,是骨架,而more”是情節力,是肉。我覺得我太愛排列、修剪骨頭了!!!我超級喜歡設法把骨頭排得很整齊(自以為),但我其實沒有肉,而且沒有想過要加肉!要長點肉才好…XD
最重要的是,整堂課我最震驚的,其實是『心動、感動、行動』中的『行動』!我沒有想過知識型的文章也可以call to action。

我以為我有體貼到讀者,其實我沒有做到一百分!讀者也會想要參與,也會想要行動的!讓他們有機會可以行動,也是一種體貼!(就好像做臨床決策的時候,讓病人家屬參與決策過程,他們的滿意度會更高一樣)

練習『架構』前,打破舊有架構!

意識到『架構』可以長怎樣,以及自己缺少啥以後,已經開始迫不及待想要嘗試新的方式了!
如何活用MECE來強化結構?如何在讀者角度與寫作者角度之間『精神分裂式』地遊走,在局內與局外人、抽象與具象之間,『先倒過來收集,再反過來表達』?希望可以透過課後練習及作業的轟炸(?),找到比以前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