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這本書:Run : the mind body method of running by feel

我們以為的依感覺而跑,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科學』!

『感覺』,或是『自覺強度』,是這幾年耐力運動被研究的主題之一。

這陣子翻閱幾本類似主題的書,包括前陣子分享的endure,以及這本run: the mind body method of running by feel。

寫Endure的Alex Hutchinson的角色是前運動員+獨立記者/作家,寫Run: the mind body method of running by feel的Matt本身的角色除了作家之外,同時也是教練(你可以在他的網站上購買他的訓練計畫)。

兩本書比較起來,這本比較會有一點實務上的指引,前者比較像是『新知報導/討論』的大彙集。

在這本書中,Matt Fitzgerald 的核心理念是:強調『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的重要性

希望在訓練的過程中,除了培養這個能力以外(新手比較弱,精英運動員比較強),利用『信心』以及『快樂』來找出最好的訓練計畫。

聽起來超級老梗的,對吧XD 簡直就像是古代流行過的說法,來了個舊瓶裝新酒!?

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Mona的期待是:希望可以看到一些可以拿來實際應用的明確『原則』。畢竟只要有『一致的原則以及規律的記錄分析』,我相信即使是『感覺』這樣看似難以捉摸的東西,也是可以好好研究的!

以下分享序言及第一章的重點整理,有時穿插我自己的問題以及想法。

前言及序言

 
重點:『感覺』這件事,比你想像地科學!所以,試著善用(系統性的)方法來利用感覺改善訓練!
 
作者自述,他覺得關於跑步有多東西可以學,而像他這樣多產的作者,唯一的壞處大概就是:他回顧自己作品時,發現了很多小錯誤,以及他個人對於很多小細節的想法已經改變了
 
(註:他之前有寫一本書叫Brain Training for runners,他暗指他現在覺得那本書『不夠好』)
 
實務走在總是在科學前面。科學尚未展示出最好的訓練方式時,最好的跑者已經展現出來了:
 
最好的跑者與自己身體溝通的能力是最強的。
最好的跑者:最大化訓練的快樂,也最大化承受痛苦的能力。
 
科學的用處是:讓我們知道為何那些有用的方法會有用,讓我們得以用較有效的方式去模仿,而不是盲目地仿效。
 
這本書的用意是,要你體認到身心連結(mind-body connection的重要性,還有使用你自己的身心連結去『依感覺而跑』。
 
重點:每個人的方式是獨特的。你無法直接套用別人的方法。你需要自己去找出適合你的訓練方式以及找出你自己獨特的動機。
 
mona: 我覺得這是一個無限迴圈XDXD如果說每個人是獨特的 那就變成有點沒有標準了 所以其實我不喜歡這樣的說法,期望在往後其他章節看到更明確一點的指示。
 
作者表示,發現有很多頂尖運動員,其實沒有遵照特定一套標準或是量測指標,來進行訓練『計畫』 而是『聆聽身體的聲音』 去決定『今天要跑啥 今天要怎麼跑』。
 
作者最喜歡的跑者之一:Haile Gebrselassie. 訓練方式非常簡單:
  • 半馬?就練習跑快一點。全馬?就跑慢一點XD
  • 每週都有一個20 或30公里的計時賽(time trial)。
  • 最喜歡的90分鐘的山坡訓練(hill training)。
  • 對於年紀自豪:認為經驗是一個優勢,自己知道什麼對於自己是有用的(賽前/賽中/賽後/恢復)。
 
他訓練的目的是幫助他建立他需要的自信心。他教練的工作不是指派特定練習,而是幫助他建立自信心。
 
作者認為,這個史上第二偉大的跑者(作者心中?),他這樣極致的『依感覺跑』的訓練方式,其實與一系列神經生理學/神經心理學的研究互相呼應,而這些研究,陸續讓一些人,開始認為大腦是耐力運動表現的核心關鍵。例如:
 
  • Tim Noakes: 自覺強度perception of effort是預測疲勞單一最準確的指標(比心率/體溫/乳酸值等等,都還要準確!這個部分超重要!)
  • 心理學家發現享受運動的程度與運動的熟練度與持續度以體能狀態都有密切關係
  • Negg研究發現跑者選鞋時,最舒服的鞋子,會讓他們最不易受傷!
  • 計時測驗時,以含碳水化合物的飲料漱口,能提升運動表現。
 
這本書沒有單一設計且所有人都一模一樣的訓練計畫。比較像是一個指引,最終還是需要自己去找到自己的方式。
 
Mona:我覺得到這裡還算可以接受!因為『感覺』的確是主觀的,除非有辦法一直量測腦部的活動(例如功能性核磁共振),『需要運動員密切自身參與』,還是可以接受的。
 
重點:我們有時會有多重的感覺及想法出現,甚至那些感覺是彼此矛盾的。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培養的是mindfullness 以便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