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同的感知等於不同的世界
 
        「一個人所感知的真實,對他來說就是事實」。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感受、懷抱的價值觀、以及對「現實」的認知,有可能存在極大的差異。在閒暇時喜歡從事什麼活動,平常跟怎樣的朋友往來,會想要關心哪種新聞,選擇哪一種洗髮精…我們活在同樣的這個世界中,每個人卻可能做出各種不同的選擇。
 

         網路的普及,改變了資訊傳播的量與速度。現在的我們,不缺乏資訊的來源,反而很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在有選擇或是沒有選擇的狀況下,接收了不同的訊息來源。最驚心動魄的例子也許就是在2020年一月前後爆發開的「武漢肺炎」。

 

        講到武漢封城,我(與我同溫層)們的看法也許多半是「隱匿疫情」、「粗糙行事」、「漠視人權」,以及繪聲繪影研究「隱匿疫情導致其他國家措手不及」的證據。在(我的)同溫層中,似乎沒有人相信對岸所公布的死亡人數以及死亡率是「真」的;與其相信「對岸」的「官方」新聞,我們更相信各種捕風捉影,疑似從微博流出來的傳聞,也很早就開始對武漢肺炎提高警戒,對於WHO「歌頌」中國「合作、透明」的防疫工作時,除了唾棄還是唾棄。然而,來自「對岸」的留學生,他們的世界跟我們很不一樣。在他們心中,「中國封城是拯救了世界」,甚至私底下認為武漢肺炎是「美國的陰謀」。

 
        在關心疫情的同時,這些現象讓我感到十分困惑及痛苦。還好,在讀《紅色滲透》時,得到很好的思考點與驗證。
 
「把地球管起來!」
 
        「大外宣」是「中國對外宣傳大布局」的簡稱。對西方社會而言,多半是在2009年開始聽聞「大外宣」,因為中國中央政府斥資450億人民幣,「推動主要媒體機構向國際擴張,以改善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但其實「外宣」在中共仍為在野政治勢力時,就已經開始,且經過七十多年的磨練,策略益發成熟。一個最基本的數據是,新華社派駐全國記者的人數將超過6000人,將超過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等世界老牌的通訊社。
 
        《紅色滲透》的作者是何清漣是媒體人及政治經濟學者,在2001年因政治迫害離開中國,現居美國。她爬梳了中共超過半世紀的「大外宣」,先在時間上的軸度鋪陳,再在空間上移動到不同的地域解析。雖然各個區域的發展些許不同,但仍有共同的脈絡。
 
金錢攻勢+「制度套利」=「背脊發涼」
 
        讀第一次的時候只覺得背脊發涼,因為在每個章節,每個頁面的每個角落,作者都鉅細彌遺地闡述,中共作為一個「制度套利」者,如何利用各種漏洞,讓中共官方想要說的話,透過金錢的力量,促使「世界各地」,本該是傳遞以及追求真相的媒體,都成為中共的「傳聲筒」。所謂的「世界各地」,一點都不誇張。從歐洲、美國,到非洲、亞洲,以及台灣、香港,手段會因地制宜,但目標以及野心卻相當一致。
 
        書中提到,傳統媒體漸漸陷入生存過境的過去這十幾年間,中國在世界市場上經濟實力漸強大,想要獲得更高報酬的各國媒體工作者,以及因為不景氣而被裁員的記者,面對「極具競爭力」的工資,常常就這樣被攏絡了。

        中共在外國當地設立的外語媒體,不只是招募員工,而是用優渥的酬勞主動挖角資深的媒體工作者。對於經濟實力不佳的亞洲、非洲國家,作法更簡單,透過「招待」至中國境內短期「培訓」、「交流」,這些貧窮國家的記者們得到「紅毯式的招待」,除了包吃包住包旅遊,還有提供津貼,甚至得到中國大學頒發的學程證書。參加這種「獎學金課程」的條件就是,回國後,要繼續報導中共想要報導的「正面」消息。拉攏的對象其實不只是媒體工作者,有時是跟在地的「專業人士」合作,在當地的媒體發表看似評論實為為中共提供正面形象的話語,效果更強大。(以上這些是否既視感很強?試想:如果是一個處於歐洲或美國,不諳中文的民眾,看到WHO在歌頌中共對於疫情沒有隱匿、讚美對於防疫的合作,會有什麼感覺?是否覺得「既然是WHO說的,應該不會錯吧」?)
 
        裡面提到「制度套利」以及「利用民主國家的新聞自由」這點,是很令人玩味的。中共國內對於言論自由的箝制不遺餘力,任何與政府方針稍不符合的言論就會「被消失」、「被下架」,但另一方面,卻也懂得利用民主國家保障新聞自由的這個特性,讓中共資金挹注的外國媒體,戴上中立的面具,刻意略過中國、中共負面的新聞,只報導官方政府想要播出的新聞。利用民主制度保證的權利,去「歌頌」另一個剝奪人民政治權利的制度,實為萬分諷刺。
 
「借用」精曉該國文化的媒體工作者來深入當地人民
 

        中共在處心積慮推動「大外宣」的這半世紀中,統整出一個心得:一個人最有可能由熟悉的語言,也就是母語,來獲得訊息。所以,這造就了「大外宣」的一個重要方針:「借用」通曉該國文化與當地語言的媒體工作者,寫出「當地人民」想看的文章。一樣的主題,透過當地人來撰寫,由於更精熟當地人的閱讀習慣、閱讀喜好、文化背景,能夠寫出讓更多人願意閱讀的文章,所以中共大量使用「人才本土化」的策略,聘用當地人才,駐外的官方媒體,都有多種語文的版本,包括英、法、西、俄、德、法等等。

        另外一方面,因為海外的華人居民、移民,接收資訊也一樣都是最習慣用母語,也就是中文,這讓中共資金強力挹注海外華人媒體的事實,變得令人憂心。海外中文媒體經營困難,爭相與中共靠攏,「世界中文版圖」不是紅色,就是粉紅色,世界上能夠堅持獨立立場且還有影響力的中文媒體,只需要一隻手就能數完(這裡讓我想到的是:身處海外的中國人,仍然最習慣接收他們「國內」的媒體消息;所以對他們來說,國際媒體報導的藏人自焚、抗議中共對西藏的掠奪性開採以及對西藏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新疆改造營侵害人權及宗教自由,都不存在於他們的「真實」當中)

 
公信力不等於傳播力:西方國家的反擊
 
        還好看第二次的時候,稍微沒那麼難受了。雖然這本書看似整理了許多「事實」,其實作者還是會在數個角落加入自己自己的見解與評論。最棒的是,基本上這本書還是有一個「光明」的結尾。(註:就「產品體驗」而言,讓顧客在結尾的時候有一個好心情是很高明的策略,因為之前體驗到的負面情緒得以得到緩解)
 

        這本書用了九成的篇幅,探討中共的金錢攻勢如何以各種方式深入世界上各個角落,但其實也有討論到,相對於投入的整體成本,成效反而不算大重點在於,有了傳播力,不代表就有公信力。如果跟其他媒體比較起來,某個媒體一直「只有」報導特定面向,而非試著呈現事實以及各方見解,其實讀者還是會發現,甚至鄙視的。就其他國家的媒體來說,面對中共資金廣泛的「援助」,也會開始質疑是否開啟了一個新的剝削時代,例如「中國堅持漠視其商貿違反人權的做法,使其受到南非媒體的廣泛批評」。另外一個重點是,中國的外援,魅力主要來自於「金錢」,而非文化。「金錢」可以收買的,是特定的商人、記者、政要,但無法收買「社會」。擁有強大的資訊傳播力,不代表可以直接決定受眾就會按照訊息發布者的意圖來解讀。

 

        書中最陽光的一句話,大概位於第95頁:「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歸根結柢是由國內的政治社會狀況來決定的,比如美國的國際形象就不是依靠美國新聞總署和白宮發言人,而是依靠其本身實力及其人權自由等價值的遵奉來形塑的」。這句話給我當頭棒喝:是的,如果中國政府繼續「控制」媒體,那中國的媒體與刊物,就會繼續被視為是中共的「宣傳品」,而不帶有「公信力」。

 
        講到「西方國家的反擊」時,有一點是很需要順帶討論的:為什麼「大外宣」需要大家留心以及批判其「正當性」?換句話來說,為什麼澳洲、加拿大、美國,會以反間諜法、外國代理人登記法,來反擊中共的滲透?關鍵在於,大外宣是一種「鋭實力」,透過「利誘」、「威脅」、「收買」、「籠絡」,影響輿論取向,迴避或壓制負面議題或評論,操控各國決策,具「侵略」與「顛覆性」,這跟透過文化傳播來提升形象的「軟實力」有所不同。

       「把地球管起來」為的是「不讓不同意見紛呈」,這與其他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通過官方支助的傳媒與文化機構有根本上的本質差別。「把地球管起來」的滲透工作,看得到那一面是媒體傳播力,暗中進行的那一面其實就是以「掠奪、複製、取代」為目標的學術、商業間諜。這兩面其實相輔相成,最終目標就是確保一黨可以專政的絕對侵略性
 
結語:你想要感知怎樣的世界?
 
        你的世界,其實就等同於你感知到的世界,這也是為何,持續思考還有閱讀的習慣,是這麼的基本、這麼的重要。另外也隱約感覺到,台灣人其實處於一個很特別的歷史位置:我們絕對是世界上深諳中共的那一群人之一,所以在歷史的某些轉折點上,也許台灣人有機會扮演很關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