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凡夫俗子》是九歌出版社創辦人蔡文甫先生的自傳,於二十年前出版,將自己一生中的點點滴滴,以溫和平實的口吻,記錄下來。全書依照時間軸,從蔡文甫先生年少成長的過程,寫到隨著軍隊來台,一邊苦讀,通過高考,後來終於有機會離開軍中,在學校任職,同時繼續寫作。繼擔任副刊的編輯之後,更成為了出版家,在文學出版的黃金年代,九歌與爾雅、純文學、大地、洪範,並列為「文學五小」。書名定為「天生的凡夫俗子」,與其說蔡文甫先生覺得自己是個凡夫俗子,更不如說,這總結了他貫徹一生的哲學與原則:因爲平凡,來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特殊的優勢,所以任何事情都只能全力以赴;全力以赴還不夠,還要公正無私,迴避個人利益,服務任職的機關以及拉拔其他人才。因為正視自己的平凡,所以沒有悲觀的權利,碰到困境,只有一步一步繼續向前走的選擇。
這本書乍讀平淡卻不覺瑣碎,因為立體地呈現了三個面向:蔡文甫先生這個「人」的堅毅性格、生於戰亂年代不得已顛沛流離的悲苦無奈、以及文學出版界的百家爭鳴。出生於江蘇鄉下,就讀於私塾,因大哥的期望而勤奮向學。但戰爭的紛擾,讓他剛入中學一個多月就永久停課,不到二十歲就需經手家中磨坊買賣業務。想要繼續求學精進的他,進入憲兵學校,無奈考入後才發現是訓練憲兵的單位,遠不及學校的規模。從憲兵隊請「長假」離開後,輾轉成為戶政幹事。在共軍渡江時,身為文武官員之一的他,隨著「南京大撤退」來到台灣,沒想到從此與家人天人永別:得以回到家鄉尋找故居,已是五十五年後的事情了。當年才二十三歲的他,已經歷經了學業數度被中斷,職業、居所數次更迭,以及孑然一身地匆忙來到台灣的人生劇變!雖然身邊不再有大哥以及父親叨念,他仍不時思考「下一步要怎麼走」,且對自己說「我不能放棄自己、輕視自己,永遠做不需思考,沒有創意的工作」。在軍中工作的他,因為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於寫作的狂熱,把自己埋在書堆中,參加了各種檢定考試,也參加了後來影響他一生的小說寫作班。印象最深刻的是,蔡文甫先生性格謙遜且剛正不阿。在不同的職涯中,有兩度因為被誣衊,不惜立刻請辭原本崗位──然後離開後,才滑稽地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地方可以去!還好,因為他的性格以及經歷,讓他常常會去承擔「超出自己能力之事」。也許是因為磨鍊出了驚人的耐力以及抗壓性,以及早已經歷了各種動蕩不安,面對各種難題,他都無畏無懼,依著自身累積的經驗、能力、人脈,一點一點地發展出自己的事業藍圖。
除了在陳述個人經歷時,讀者可以從蔡文甫先生的視角,一窺民國六十年前後,中國、台灣的社會狀況,在這本書的後三分之一,也是台灣文學出版一塊珍貴的史料。報紙的副刊怎麼編出來的?出版社怎麼決定要出哪些書?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背後有許多心血以及考量。要能維持稿量,需要有又深又廣的人脈,也要有遊說溝通的技巧。為了打動出版意願低的作家,蔡文甫先生甚至曾在對方入住醫院做健康檢查時,刻意安排在同一天做健康檢查,藉以「逮」到對方、拉近距離!而要能讓出版品維持銷量,滿足讀者期待,除了對文學的熱愛,也需要敏銳地觀察社會脈動,求新變異。更重要的是,蔡文甫先生念茲在茲的,是將心比心,提拔很可能變成明日之星的新作家。除了審稿時常大膽採用新作家的稿件,以及讓知名作者原本不想出版的好書得以問世,蔡文甫先生還常為作家奔走,拜託團體及相關人士推薦,為作家申請各種藝文獎項,讓優秀作家得到獲獎的榮譽以及肯定。
蔡文甫先生從早年小說家的身份以及夢想,漸漸轉變成以副刊主編、出版家的身份為人所知。如果他當年沒有接下副刊主編,而是把全部的心力都投注於寫作,會讓他的生命有不同面貌嗎?台灣史上會不會多了一位小說家,而不是多了一間九歌出版社呢?也許是蔡文甫先生性格中有著天生的「成人之美」,所以當他在適當的時機,因著自己的經歷以及能力,得到了以不同形式為文學努力的機會時(例如:主編、出版社),他也只能義不容辭,心中只有「盡心盡力,做到最好」,這樣簡單、平凡的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