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的讀書心得,一樣是讀黎智英的書。這本〈經驗出智慧〉,將黎智英的散文集結成四個不同的主題:「相信直覺」,力求貼近內心真實的聲音;從成長與打拚的過程中淬煉出人生智慧,以便「活用經驗」;「感悟人生」,細細品味快樂與美好的時刻;「激發新意」,數位科技日新月異,在劃時代的潮流中,求新求變。
 
「相信直覺」
 
       沒有創作、不聆聽內心真實聲音、不靜下心來感受直覺的人生,是一灘死水。(對於黎智英來說,「創作」等同於「創業」,因為在創業的險峻中乘風破浪前行,就是他的一生唯一熱愛的事物)
 
        「專注」,專注地投入在你做的事情中,才能在人生中「創作」:創作需要投注熱情,以謙卑的心態,尋找、等待靈光乍現的那個時刻。「熱情有價,它的代價是專注」。即使擁有熱情,但因其他事情分心,或是因為想要事事完美而分散了時間精力,會無法成就原本熱切期望的目標。
 
       相信「直覺」,而不是在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中,機械式地反覆執行同樣的動作。生命是活的,要尋找甚麼,要去知識的現場找,而不是去僅作為知識儲藏室的圖書館。
 
       要擁有信念,但也要同時體認、讚嘆生命的奇蹟。對創作的信念執著,但不等於獨裁:面對錯誤,要能立刻修正,維持新陳代謝,維持生命的活力。率性而為,但不等於意氣用事。
 
       從「心」出發,把自己放在「永遠」這個無限長的時間長度,以及放在「天地」這個無限廣闊的空間範圍中思量。人類太渺小,生命太短暫,我們可以成就的只有「自己」,而不是甚麼「事業」:貼近真實的「自己」,內心滿溢著豐沛的情感,才能隨心所欲,找到快樂。
 
       記住,世界上的一半的美好是人為,但剩下一半的美好是來自於「奇蹟」:相信「奇蹟」,會讓你對生命保持希望、想像力、以及崇敬;不相信「奇蹟」,以為事事皆能自己掌控的人,無法體會生命的美好,因為當人生發展不如己意時,會陷入憤慨、失望、惱怒的惡性循環中。如果你相信「奇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你得到的每一份美好,都會心懷感恩,你遇到的每個阻礙,都會看成是有意義的試煉
 
「活用經驗」
 
       黎智英的文章中,三不五時就會提到「命運」。他對命運的態度是「認命」,但他的「認命」不是自我放棄。他的「認命」,是面對生命困頓時,挺直腰、抬起頭,帶著尊嚴而昂然屹立地,珍視上天賦予人的靈性,為自己負責,走自己要走的路。
 
       幼時目睹母親在中國被公開批鬥,被押著跪下,公開羞辱、謾罵、嘲諷,但與他交會的眼神卻溫柔堅毅。「從那一刻開始,我明白面子到底是甚麼一回事」。放下面子,拋開別人眼光背後的審判以及被別人注目的虛榮,讓他在命運的波濤中仍能站穩腳步,避免因為恐懼而崩潰。
 
       黎智英幼年困苦,少年偷渡到香港求生活。面對蠻橫呼喝的工廠主管,他從容以待,因為他在年輕時就了解:自信、自重,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自幼即在大人的世界中求生存。他看見有些人同為街頭淪落人,生無可戀、糟蹋自己,結果變得更加困苦。黎智英除了聰明地自保以外,更下定決心,拒絕在磨難中放棄自己。回顧過去,他仍心懷感激,甚至還能懷念起那充滿生命力以及人情的歲月。十六歲時在工廠工作,有機會「嫁入豪門」,面對這天大的屈辱,收好行李不告而別。雖然失業,還好仍有好友救濟牽線。他一直把眼光放在全世界,所以婉拒來自朋友介紹的文書工作。抓住機會,自告奮勇接待外賓,而人生第一次自己接待的外賓也成了友誼延綿幾十年的忘年之交。
 
       二十出頭就賺到第一桶金,帶著仇恨,對過往的窮困「報仇」。也慶幸自己很年輕時就嘗到任性的教訓,而不是在中老年階段沉淪一蹶不起。他感激恩師對他的開導:「勇敢面對和接受教訓,比自責、逃避來得重要」。
 
「感悟人生」
 
       黎智英無法放慢腳步過生活,因為沉浸在創業的險峻挑戰中,是黎智英唯一有辦法全新投入的事情,所以二度退休都失敗了!他曾強迫自己跟退休的朋友去賞花、種菜、跳舞,但發現就是無法投入其中。他說他沒有生活嗜好和情趣,是個徹頭徹尾的生意人,「以生意人的心態過活」。
 
       但黎智英真的毫無生活情趣嗎?他其實重視共同的價值觀與思想交流,至於從事甚麼嗜好或是活動,那都只是形式而已。
 
       一個人的一天也許不一定會賞花、跳舞,但總是會進食吧!黎智英愛吃、懂吃,也寫了很多與「吃」有關的文字。紐約的炆羊肉落魚湯、炸野生田雞配土炮、新潮的創新中國菜、市場附近食肆中合時又新鮮的食材、義大利菜市場旁的家庭式小店、凌晨五點的築地市場、曼谷市場的春雞糯米飯河粉、台北桃源街牛肉麵、天香樓韓太太做的家常菜、母親做的白切雞、巴黎咖啡店熱烘烘的牛角包、東京旅館中純潔美女端來的熱咖啡….「好吃的東西都是真實的」,不管是在世界哪個角落品嘗美食,對黎智英來說,記憶中的溫暖人情味,跟吃進肚裡的食物密不可分,都觸動著我們最原始、詩意的感受。
 
「激發新意」
 
       「在今日高度物質繁榮的世界裡,消費者有太多的選擇,發覺喜愛的東西、做出恰當的選擇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情」。黎智英自詡為徹徹底底的生意人,對於社會、科技的變革,並不擔心「傳統」媒體會消失,反而因為預見各種嶄新可能性,感到興奮不已!
 
        科技產品的演進,加快影片拍攝、剪輯的製作流程,改變了媒體業產出報導的節奏。影像的即時性、真實性,讓影像比文字更能抓住讀者的眼光(也因此黎智英要發展「動新聞」)。手機的流動性以及隱私性,不僅漸漸取代電腦的地位,也有可能取代以往電視的定位。但手機再怎麼迷人,會吸引人的還是真實的世界」。黎智英很清楚,媒體必須以反映真實世界開始,以滿足真實世界的需要為終結」:手機只是個中介,只是個形式。洞悉媒體的本質,並清楚觸發人類行為的原理,是黎智英發展商業平台的絕活。
 
結語
 
        「面子不值錢,經驗出智慧」。早點放下沒有成本的面子,從真實的經驗中,汲取教訓,找到人生的出路吧!
 
延伸閱讀:〈經驗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