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台灣
對於近代台灣史,其實一直很有興趣,因為碰觸到國際政治新聞後,赫然發現:其實我說不清楚,台灣這樣特別又尷尬的,一種應該是國家可是又不知道是不是國家的狀態,到底是怎麼來的?
以前的歷史課,太多視角都從中國出發,尤其對於國民黨來台(1949年)後的世界局勢、脈絡,我知道得很少,大約就是停留在「開羅宣言」,以及蔣介石以台灣為基地,目標是復興大陸、拯救對岸同胞。
這麼多年了,台灣為什麼一直沒有去反攻大陸?台灣的法理地位、統治權歸屬到底是甚麼?為什麼台灣人覺得台灣真的是一個國家,但三不五時還是會碰到其他國家把台灣歸在中國底下的狀況?為什麼我們覺得我們是台灣,但國號卻是很「礙謔」(gāi-gio̍h)的中華民國?
這本《借殼上市》特別的地方是,著眼於近幾年解密的史料,試圖還原蔣介石在面對國際情勢,內心真正的想法,剖析蔣介石從試圖反攻大陸轉變成認清現實、力求自保的心路歷程,而他的經歷與決斷,自然與「中華民國台灣」從何而來、該往哪裡去,有密切的關係。
蔣介石的台灣:從哪裡來?
面對中共的文攻武嚇,常看到有人開玩笑說,寧可依靠美國爸爸,讓美國趕快把台灣納為第五十一州,也不願被共產獨裁的中國「統一」。看完這本書後,赫然發現:就某種程度來說,把台灣看成(一度)是美國的第五十一州,其實並不為過!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戰敗,法律效力遠高於《開羅宣言》的《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只提到日本放棄台灣,沒有提到台灣的歸屬。蔣介石名義上代表盟軍接收台灣,但以「復行視事」,實質上佔領、統治台灣。由於國民黨的腐敗、內鬥、軍紀不佳,美國對於蔣介石並無好感。美國怕蔣介石無能守好台灣,讓台灣落入蘇共手中,甚至想要收回台灣的託管權。
1950年韓戰爆發,救了蔣介石一命。毛澤東抗美親蘇,援助北韓,讓杜魯門提出「臺海中立化對策」和「台灣地位未定論」,以第七艦隊巡邏台灣海峽,阻止中共與國民黨之間互相進攻。杜魯門的台灣地位未定論,以及1950年美國國務親杜勒斯在聯合國提出「台灣問題案」,都顯示出美國希望在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適當機制出現之前,讓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保持模糊,畢竟如果明確的把台灣定位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共與蔣介石兩者在爭誰是真的中國),反而會讓台灣問題變成中國「內政」,美國無法協防台灣。爾後的二十幾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讓美國與中華民國實質上共同管理台灣的國防與經濟(1979年廢止);美國對台灣二十幾年的各種經濟、民生、建設、技術合作的援助,促進台灣社會經濟發展。
至於蔣介石與其他國家及聯合國交涉、簽訂各種條約時,為何名義上總是堅持中華民國的領土不僅限於(他實際上統治管理的)台澎金馬呢?《借殼上市》中常常提及蔣介石面對美國操作台灣地位未定時的真實用意,其實是很清楚的,而且給予蔣介石為一「現實主義者」的評價,說蔣介石懂得在關鍵時刻退讓。作者也肯定蔣介石抗日保台的努力。
不過你也可以換個角度想:蔣介石總是聲稱中華民國才是正統中國,還有以反攻大陸為由,獨裁統治台灣幾十年,最主要的原因,其實為了保住他的小命,保住他治理台灣的正當性。如果當年美國看不下去,把蔣介石除掉,由其他優秀人才來治理台灣(美國也的確有這種意願),讓台灣早在尼克森與季辛吉與中國秘密建立關係之前,就更明確地成為同盟國託管區,是否「兩個中國」的框架就會提早消失,不須等到1970年,美國假裝做盡所有努力,帳面上看起來反對驅除中華民國,但實質上的作為還有情勢(中共進入聯合國還有取得安理會席次),讓中華民國不得不退出聯合國,甚至簽訂《上海公報》?
更白話地來說,如果蔣介石沒有堅持中華民國統治範圍是整個秋海棠,對內、對外意圖與中共爭取「正統中國」的地位,會不會台美關係會更容易脫離「一中」的框架?(註:要說是「二中」也行,因為蔣介石的二中,其實讓台灣中國的問題,成為「內政」議題)
一個歷史,各種解讀
閱讀本書的推薦序以及《美國的決斷》時,也會發現,其實汪浩老師的諸多見解,算是很「新穎」的,新穎就代表並不一定所有人都認同。這牽涉到解讀歷史時,以不同的歷史與法理角度切入,看法可能就不同。汪浩老師基本上以台灣地位未定論來闡述國共內戰後的台灣,但《中日和約》是否實質上已將台灣主權轉移給中華民國?《中美防禦條約》是否也在實質上否認了台灣地位未定論?這是這本書不特別偏重的面向。
《借殼上市》著重於蔣介石內心的獨白與想法,對於美國的所作所為,背後的思維、依循的原則(道德外交、重視契約、典範,現實主義、不希望戰爭,開戰的話希望速戰速決),以及世界局勢的背景(韓戰與越戰,中蘇、美蘇間的角力),算是匆匆帶過。對於像我這樣的歷史小白,滿推薦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搭配張國城著的《美國的決斷》一起服用,對於美國做外交決定的邏輯,以及當時台灣以外的他國局勢,可以迅速補上關鍵要點。
例如,講到阿拉伯主張的「一中一台」修正案時,《美國的決斷》指出季辛吉跳出來強力反對,連先前「美國不要努力為重要問題案拉票,讓聯合國所有會員國對最後結果負責」的滑頭立場都放棄了,讓人更清楚季辛吉的作為。
又例如,為什麼「雙重代表權案,只是為了避免被國會批判的幌子」?為什麼「修正的重要問題案」「美國其他所有的北約盟友都投了反對票或者棄權票,阿拉伯與非洲國家也大批倒戈」(p.359)?看到《美國的決斷》所寫的,當時季辛吉飛到北京,安排尼克森的訪問,「讓原先可能會支持中華民國的國家看到了美國的意向,對之後的投票有很大的影響」,才豁然開朗。
結語:台灣,多麼特別的存在!
本書的結尾寫到,原本美國預測尼克森的宣布以及台灣退出聯合國,會在台灣造成暴亂,「但社會很快安定下來,並未發生季辛吉預測的暴亂」,讓周恩來和季辛吉跌破了眼鏡。
1972年後的台灣,社會很快就安定下來了嗎?對外有國共對抗,對內有黨外人士的民主化運動。後來因為美國要聯中抗蘇,且美國國會對台灣威權體制的批判與施壓,台灣一直到了1987年才宣布解嚴。國共內戰後已七十幾年,在台灣借殼上市的「中華民國」,會有辦法變成大家認知中的「台灣」嗎?台灣身處台、美、中三角關係中的哪個位置?有哪些侷限,哪些優勢?這本書讓你從蔣介石的角度,認識到中華民國從哪裡來,往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