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來的人,背負更多難以訴說明白的無奈
國民政府戰敗撤退到台灣,貪汙腐敗、紀律敗壞、不得民心,政府與民間的衝突漸漸升溫,陳儀玩弄兩面手法,一面跟 「中央」政府求救兵,一方面拜託具名望的地方賢達居中調解,拖延時間。待支援的兵力抵達後,展開全台大屠殺,是為「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與接下來的白色恐怖、戒嚴,讓一整個世代的知識份子、民眾,都學會了對政治刻意保持距離、刻意對政治裝作無感。許多受難者的遺族,直到現在仍無法得知自己親人為何無緣無故「被消失」;雖然三五十年來都不敢明說,但心中的痛、苦、恨、不解,至今依然糾纏著他們。
近年來我們越來越熟悉那些盡心調解官民衝突結果反而被羅織罪名、慘遭殺害的仕紳、知識份子:他們的名字、臉孔、故事,越來越多人試著紀錄、敘述。有些二二八事件的遺族,也鼓起勇氣開口、聚首,試圖找尋至親受害的真相。
受難者們因為遭受莫名慘死的冤屈、心繫民眾安危的正義感、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多半能獲得正面的歷史評價。
但有一個人,他沒有失去生命。他在陳儀發布的「二二八事變首謀叛亂在逃主犯名冊」中,是三十個人名中的首犯,結果後來政府找他去做了十多年的「官」。
二二八事件時,他認為政治要用政治的方法來改革,不可躁進、白白送死,所以那些想以武力抵抗、推翻國民政府的民眾,責怪他不支持民間的反抗行動,甚至覺得他是「長官的走狗」;另一方面,日治時代沒有抵抗日本政府,逃去中國,比其他人早些學會華語,然後隨著國民政府大搖大擺來台在政府單位中擔任高官的「半山仔」,也因為他剛正不阿、不受威脅利誘與收買,在他被國民政府請出來當官時,把他視為眼中釘。
當年子彈沒有發射成功,讓他保住一命,他逃亡一年,逃離死神,但士兵上門殺他的那天,混亂之中,愛女死於流彈。
他夾在民眾以及政府中間,背負著誤解以及身不由己的無奈;他因緣際會活了下來,但也許是因為他沒有「壯烈」犧牲, 他一樣參與了二二八的過程,目前歷史評價卻不明。他是蔣渭川,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創立「台灣民眾黨」、推動「台灣議會設計請願運動」的蔣渭水的胞弟。
時也?命也!
引用兒子蔣松柏的話:「不是誰做對了甚麼或做錯了甚麼,純粹是運氣好、或是運氣不好而已」。
蔣渭川為什麼能活下來?為什麼政府中的「半山仔」不斷杯葛他,他仍被更高層級的長官(例:蔣介石)急於重用,把他「請」出來做官?到底為什麼會發生二二八事件?有很多事情,蔣渭川在世時自己都不知道;也有更多事情,是現在尚未釐清的。
蔣渭川在二二八事件時,費盡心力希望能化解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衝突,並且對台灣政治環境的改革,很先進地積極爭取基本參政權,希望架構完善的省政府出現之前,由「普選」產生政治改革委員會的委員。蔣渭川一方面要民眾勿輕易受到謠言煽動,一方面也多次跟陳儀交涉,強調改革政治環境、公平處理專賣局衝突事件,才能真正平息民怨。
在這個過程中,民眾多次跟他警告,陳儀已經在福建省展示過他的「雙面手法」:虛與委蛇,待鎮壓的軍力到達後,就展開屠殺。也有民眾表示「情報」指出,陳儀只是假裝妥協,利用蔣渭川等具聲望的社會人士安撫百姓,私下其實已經跟中央請兵,將屠殺台灣人。
就結果論來說,陳儀的確是「陰險、狡猾,說話不算話」:在確定得到中央兵力之後,態度丕變,不僅原先爽快允諾的政治改革項目改得面目全非,還挑撥離間,想要讓蔣渭川揹上民間動亂肇始者的黑鍋。
但是,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二二八的起因,究竟是:
- 情報份子(共產黨?國民黨?)的挑撥離間?(蔣渭川並不知道劉明,許德輝,其實皆是情報份子)
- 陳儀粉飾太平,對內(台灣)對外(蔣介石)皆只想息事寧人、速速解決、不在意長遠發展?
- 蔣介石的魯莽:聽信陳儀的單方面說詞,因此只想派大軍儘速弭平動亂?
- 其實誰都沒有錯,是時代的悲劇:只會講日文跟講台語的台灣人,與只會講華語的外省人,因為語言文化的隔閡而難以彼此理解?
《秋霞的一千零一夜:多桑蔣渭川的二二八》以蔣渭川的日記、文件、美國解密的檔案,還原蔣渭川視角的二二八事件。書中以流暢的故事行文,帶讀者回到蔣渭川與陳儀交涉的每個現場,不禁讓我覺得,二二八的起因,也許沒有那麼簡單,也許是各種力量的碰撞,讓事件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國民政府的腐敗、與民爭利,的確引起民怨,但如果像蔣渭川堅持的那樣,再多等待一下下,是否有機會少犧牲一點生命,而且見到政治制度從根本改革?當時軍方尚未全面鎮壓時,就有源頭不明的謠言在四處流竄,似乎是意圖激怒民眾,讓民眾率先成為「叛亂份子」?那些鼓譟人心的謠言是從哪裡來的?
蔣渭川是理性的讀書人,不以「台灣人」、「外省人」作為判斷好人、壞人的依據。可惜他雖然聲嘶力竭,終究無法阻止悲劇的爆發。
蔣渭川並不知道他在美國政府的眼中是「一個沒有政治野心而極有潛在勢力的領導人物」,也不知道美國為了挾台灣以鉗制共產黨,要蔣介石重用「台灣人」,而且要成為「民主櫥窗」。如果再等一下下,拖到美國介入了,是否國民政府有所忌憚,就不會為了全面掌權、貪婪無厭而把一整代的台灣精英無差別地消滅掉?
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面對時局的詭譎多變,他以不變應萬變,力求問心無愧,且憑藉著「不是我去求官」的氣魄,貢獻社會、憂心政局。
結語:是日記,也是保命符
當年蔣渭川為了不讓事實被抹去、希望用來保命而寫下的《二二八事變始末記》,因為不確定是能為他申冤,還是會讓他遭到槍斃、暗殺,在戒嚴的年代,藏了好久好久。
也許是因為美國從背後制衡專制暴力的蔣介石,蔣渭川才得以活命,而不是這本日記讓蔣渭川免於受到加害,但對於蔣渭川的後代來說,這本日記,讓世人有機會見識到蔣渭川的人格與風骨,也讓家屬延續了蔣渭川從未放棄的二二八事件調查、日產變黨產的調查、陳儀與既得利益集團的調查等等。
「研究二二八是為著愛,不是為著恨」。《二二八事變始末記》催生了這本《秋霞的一千零一夜:多桑蔣渭川的二二八》, 體裁是小說,但「情節屬實、誠懇,毫無虛構」,延續了他們對蔣渭川的敬佩與敬愛!這本書是珍貴的史料,但沒有一般史料的瑣碎與沉重,讓你跟著當代關鍵人物,從他們的眼睛,重新看見你不知道的「二二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