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資訊戰的溫床?
這本《阿共打來怎麼辦》討論資訊戰的時候,講到「中國並沒有特定要傳遞的某種思想,中國的目的是激化對立造成紛爭動亂 」。我想到的是: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也是這樣啊!社群媒體喜歡大家「吵翻天」:越是有爭議,越是能分化族群的說法,越容易被「看見」;全面性的,中性的討論,很難在社群媒體上廣泛傳遞。也難怪社群媒體越興盛,對資訊戰的認知還有防範意識就越重要!
身為一個使用「批踢踢」進入第二十個年頭的資深「鄉民」,近年來已經越來越少逛「八卦版」了(即使逛也要先做好心理準備)。最大的原因是,「八卦版」這幾年瀰漫著詭異的「風向」,除了常有人誘導性地提問「中國這樣的作法也沒甚麼不好吧」,三不五時還有人顛倒是非,把風牛馬不相干的事物用理所當然的口氣,硬是接在一起(例如:把民主自由的體制硬是扣上共產黨的各種名詞),更別提各種「失敗主義」,覺得中共可以彈彈手指頭就把台灣瞬間輾平,要大家唾棄台灣政府,因為台灣「不可能贏」。
更白話地說,這些(很明顯是對岸勢力煽動的)言論已經無孔不入,全面滲透社群媒體。
為什麼會有謠言?
為什麼資訊戰要透過各種管道傳播沒有根據的「謠言」?因為1. 台灣很難打下來 2. 散播謠言的成本很小 3.謠言效果相當顯著。
「台灣會輸的可能只有一個:怕得要死的人民選出一個很想馬上投降的總統,跟一整個都想投想的立法院」。只有當很多人都覺得台灣很容易輸,很多人覺得「做甚麼都沒有用,一定會失敗」的時候,台灣才會「很容易輸」。
你是否跟我一樣,不希望台灣「很容易輸」,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反駁那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你是否也聽人說過,中共要打台灣的話,只需要「彈道飛彈」就能把台灣打爛?或是用數千條漁船把十萬大軍載到台灣,台灣就無力反抗?或是開一艘「航空母艦」到太平洋,就可以讓台灣東部淪陷?更別提「台灣是海島,中國可以輕易封鎖,然後台灣就完蛋了」?
阿共打來怎麼辦?
看這本的第一個想法是:作者們「跟鄉民認真了」!這本書基本上是軍事阿宅,而且是「看不慣鄉民胡說八道」的軍事阿宅,在兼顧可讀性與深度的前提下,先告訴你「為什麼這些攻台方法都不切實際」,接著解釋「阿共真的要打台灣的話,怎麼打才合理」,再來以更廣泛地角度來討論除了「槍林彈雨」以外的戰爭形式與範疇,最後把視角拉更大,精要地說明台海周邊國家的戰略思維。
《阿共打來怎麼辦》內容豐富卻不枯燥,行文明快俐落又風趣,用生活化的比喻讓你知道「這樣的說法實在是狗屁不通」!這本書有點像是台灣軍事議題版的《真確》(factfullness),但讀來更為過癮,因為你會知道怎麼面對社群媒體上面或者是故意(金流/人流/資訊流)或是無意(沒有中心思想且已經被資訊戰洗腦)散發出來的失敗主義,感到無比清爽痛快且踏實!
怎麼破解謠言
這本書看似在討論生硬的軍事知識,但其實本書的重點完全圍繞著「如何破解謠言」。基本上可以歸納成三點:
-
要合理,要符合比例:如果要知道甚麼是不合理的,就要先知道甚麼是「合理」的,所以要有「基礎」的軍事知識。
-
要考慮時空背景:沒有任何人事時地物是處於「真空狀態」的!
-
要有邏輯:「如果這樣了,然後呢?」
要合理,要符合比例
謠言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是三分真,七分假:用真實的片段當材料,混入假的敘述,然後用錯亂的邏輯還有脈絡當作調味料,調製成美味的謠言。「不告訴大家這些東西的數量、射程、後勤需求等種條件,以及可以持續作戰的時間、範圍」,只告訴大家解放軍有一款神兵利器,或是威武神猛的士兵,可以無堅不摧。
數量、射程、範圍等等,這些數字就是所謂的「基礎知識」。這些看似不 sexy,但卻是讓我們不被似是而非的說法牽著走的基本要件。
乍看也許很生硬,但基本上離不開「人」以及物理條件的討論!這些物理條件包括:空間、時間、體積、重量、距離、速度等參數!
「人」:
-
炸彈炸誰?不會整個拿去打民宅。首先是浪費,再來是國際人道公關危機。
-
作戰的士兵也是人,也需要吃喝拉撒。沒有補給,士兵無法作戰。
-
士兵要運送的時候,不能像貨物那樣堆疊起來。
-
人的移動需要時間,不像電玩那樣滑鼠點一下,所有人就瞬間上船或是下船。
-
即使是無人機也需要人來操作:一個人無法同時操作十台無人機。
-
菁英飛行員很寶貴,不能隨意折損!
「時間」:很多事情都需要時間,所以台灣會有時間做出回應,解放軍也沒有那麼勢如破竹,例如:
-
戰術彈道飛彈營,全營完成作業時間超過十日。
-
飛彈實際上不可能一次全部發射。
-
漁船渡海後,還需要時間回去載第二波士兵,才能有下一批支援。
-
上船需要時間(尤其是中大型船)。
「空間/距離/速度/重量/數量」:這些參數會彼此影響,基本上有一好就沒兩好,而且會占用到有限的資源,例如:
-
戰機性能越提升,固定作戰空域裡可容納的戰機數量就越少。速度越快越能閃避攻擊,可是需要的空間越大。(所以飛機無法在空中密集整齊地排排站一起飛出來)
-
距離夠近,武器才有殺傷力,但也表示暴露於被台灣攻擊的範圍內。
-
船載人,就不能靠岸太近(吃水深)。靠岸太近,除了更容易被擊毀,還會擱淺,沒辦法回去載第二批人,還變成大型船障。不靠岸太近,士兵就越需要涉水,行動緩慢,沒有攻擊力且容易被擊中。
-
越輕便就越快速,但無法搭載太多武器。(例:輕裝突襲部隊。例:漁船)
-
傘兵看似可以突襲,但大城市沒地方讓傘兵安全降落。
-
空間是固定的!一個碼頭是可以停幾艘漁船?
-
軍隊登船前須要有集結的空間。(但是浙江福建沿海沒有適當的空間)
-
想封鎖台灣每天通過台海周邊的貨船多達上千艘,徹底檢查會需要多少人力?
-
飛彈就是那麼多,戰機如果不搶制空權而拿來攻擊民生設施,那麼中國沒有攻下台灣的可能。
-
樂山雷達站可以偵測到三千公里以外的目標:中國的中短程彈道飛彈,以及可以用來對台發動攻勢的戰機,全都處在起飛即監控的狀態。
要考慮時空背景
沒有任何人事物是處於「真空狀態」的!
在討論可能的戰爭威脅時,你不能假設中國強大到所有國家都跪拜朝貢,中共大搖大擺打進來,然後台灣與其他國家都沒有動作,國軍面帶微笑地讓解放軍降落在松山機場或是佔領港口。
重點:共軍可以打台灣,但台灣也會打回去!
重點:共軍可以打台灣,但台灣也會打回去!
你也不能不顧忌國際間的人道標準以及禁忌,不去考慮戰爭規則:炸到學校、醫院,絕對是世界級的公關災難,而民航機塞軍隊奇襲敵人、貨櫃改裝飛彈船、假商船開去港口布雷等等作法,大概都只有在領導者跟真實世界嚴重脫節,或是內部政局的緣故需要不計一切代價出兵時才有可能發生。
更重要的是:台灣跟中國不是世界上唯二的國家。西太平洋以及南海的這些國家,哪一個不需要確保海上貿易通暢?包括台灣在內的這些國家,幾乎都為了自身利益,跟美國一起對抗中國越來越侵略性的動向。
要有邏輯:「如果這樣了,然後呢?」
要能不被謠言牽著走的最簡單方式,就是不停地提問:「喔這樣啊!然後呢?」
如果共軍有辦法躲在民航機裡面平安降落台灣機場,「那請問共軍的下一步是甚麼?」難道會有更多的民航機繼續降落,讓台北淪陷嗎?當然是後面來的都被國軍擊落,降落在機場的這支共軍被圍攻。
如果共軍要封鎖台灣,「會怎麼做」?碰到經過的船隻,要怎麼確定這艘商船是要去台灣?開船過去追?不給停船檢查就要擊沉?每艘登船檢查?每天通過台海周邊的貨船達上千艘!要怎麼封鎖?
如果沒有基礎知識,就無法知道甚麼是合理,甚麼是不合理,就無法看穿怎樣的謠言是從極端性的狀況硬是推出普遍性結論。如果不重視邏輯,那就會產生跳躍式的結論,就會不符合時空背景。如果沒有基礎知識也沒有邏輯,就成為最空泛的「信仰」,直接指責你是意識形態作祟,直接不去討論實際的問題。
可能的盲點
就這本書的內容來說,也許可能有幾個盲點。
首先,本書的內容是根據公開資料上的數字來做物理的推導。所以,如果有未公開的資料,或是公開資料有誤,甚至故意誤導,有些推論也許就不成立了。
再來就是,極端的狀況也許很少出現,但不等於不會出現。如果有某個國家的領導人,可以做到不顧國際間的道德、人道約束,也不甩國際法,還是會出現「不按牌理出牌」的作法(例如:俄羅斯進攻烏克蘭)。
結語: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
「航空母艦」、「巡弋飛彈」、「封鎖台灣」…很常聽到的名詞,聽幾次還是一無所知,不如靜下心來找到自己的思考架構。
台灣不是絕對沒有機會被中共打下來,但前提是共軍「不計耗損」地盡量對重型裝備、關鍵設施打擊,「不計耗損」地投入大量空優與對地攻擊機,保護登陸部隊,然後登陸艦隊「不計耗損」地把解放軍一次一次載來,然後空軍「不計耗損」地耗盡台灣陸軍裝備。
台灣的防守範圍(中共無所遁形,但台灣海空軍可以輕易地躲到台灣東側)、易守難攻(解放軍要能跨海、登陸、搶下港口、運送重型裝備、持續補給都是大問題)、彈藥數量,都一再導引到同一個結論:透過資訊戰動搖台灣民心,透過買辦跟被收買的內應來買下台灣,絕對比出兵還要划算且簡單。
台灣的防守範圍(中共無所遁形,但台灣海空軍可以輕易地躲到台灣東側)、易守難攻(解放軍要能跨海、登陸、搶下港口、運送重型裝備、持續補給都是大問題)、彈藥數量,都一再導引到同一個結論:透過資訊戰動搖台灣民心,透過買辦跟被收買的內應來買下台灣,絕對比出兵還要划算且簡單。
共產黨無論何時都處於戰爭的階段,「只有熱戰跟冷戰」。有些人說,阿共武統喊了那麼多年「只是喊好玩的,不會真的打過來」。問題是,共產黨的字典裏面沒有「休戰」兩個字,而是在打一場沒有煙硝的戰爭,以資訊戰的方式,打擊台灣的民心士氣。我們起身對抗資訊戰最好的方式,就是廣泛又深入地閱讀,為自己補充基礎知識,也理清邏輯思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