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作家之筆,回顧上半生的情感之旅 
 
「沒有張忠謀,台灣就不會有今天的半導體業」。全世界七成的半導體,都來自於台積電,儼然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
 
講到台積電,沒有人會不知道「張忠謀」。但他成長於怎樣的環境?他的前半生,有甚麼契機,讓他在歷史的現場,親眼見證「矽電晶體」以及「積體電路」的誕生,讓他的職涯,跟著半導體展業的光速發展,一起成長?
 
這本《張忠謀自傳(上)》由張忠謀親筆所寫。為了不留下無奈與遺憾,他重拾年少時的作家夢,花數百小時的時間,煎熬地讓情感的澎湃洶湧,穿過細狹的筆尖,躍現至稿紙上,與讀者一起回顧他最懷念的前半生。
 
「大時代的中國未來主人」
 
一九三一年,張忠謀出生於浙江寧波。
 
雖然他基本上享受著中上階級的舒適生活,但因為戰火蔓延,自幼歷經從數次舉家遷徙的日子:因盧溝橋事件爆發從廣州遷至香港,後來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佔領香港,全家花了五十天,換過各種交通工具,冒險穿越戰爭前線,終於到達重慶。
 
八年抗戰勝利後,本以為能在上海安居樂業,結果只住了兩年多,就因國共內戰再度逃至香港,待了不到一年就為了就讀理工科系而赴美留學。
 
在他心目中,在中國的那十七年就是個「大時代」:一個很特別的年代,一個在戰火動盪中懷抱革新、進步理想的年代,一個充滿抱負與未知的年代。
 
大家自詡為「大時代的中國未來主人」,但那個十七歲前的世界,終究隨著戰火而破滅,甚至讓他對人生生起「飽歷滄桑之感」。
 
戲劇化的轉折
 
這本書精彩之處,在於他善於呈現人生中的戲劇性轉折。
 
在那個年代,中國人在美國,除了成為理工博士,從事教學或是研究工作,似乎沒有其他出路。他完成了麻省理工的學士與碩士學位,但連續兩次博士資格考都名落孫山。
 
面對未知的職涯未來,當時的他是極為挫敗與焦慮的!但現在的張忠謀,總說那是他「一生最大的幸運」:麻省理工給了他職涯的本錢,但他對工程其實沒有「熱情」。即使他那時成功走上跟大家一樣的道路,成了博士,在學術領域也無法長久發展。
 
重點:因為他那時落榜,他才會因緣際會接觸半導體業,才會踏入企業管理的世界!
 
求職的過程也很有趣:當時他收到四封應聘書,其中一間是世界知名的福特公司,另外一間「希凡尼亞」則是要開闢張忠謀毫無所知的行業:以半導體為材料的電晶體。
 
年輕氣盛的他,因為將待遇提高「一美元」的「議價」請求被一口回絕,憤而去希凡尼亞冒險闖蕩一番。
 
就這一個衝動,讓他與半導體結了一輩子的緣!
 
矽電晶體在一九五四年問世,而張忠謀「剛好」在一九五五年開始在希凡尼亞任職。半導體業只有幾年的歷史,但已經是競爭激烈的「戰國時代」。
 
在希凡尼亞,他開始學習跟半導體有關的知識。過了幾年,看穿希凡尼亞的內部問題,而轉職到德州儀器公司。剛進入德州儀器公司,就有「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在我眼前默默發生」。「默默發生」是事實,「驚天動地」是後來的影響:跟他同期進入德州儀器的傑克‧基比,成為積體電路的發明人之一。
 
在他的求學與職涯歷程中,三叔與父親的智慧與洞見,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就讀工程領域,一直都是因為父親著眼世界局勢,認為工程類對於求職比較有助益;在美國擔任教授的三叔,知道張忠謀本來志在文科,於是在張忠謀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就讀之前,讓他先去比較偏向「綜合大學」的哈佛就讀一年,好發展興趣,並作為美國生活、理工領域生活的緩衝。
 
在哈佛的這一年,變成他受用一生的「盛宴」:哈佛同學的優秀與多元化,以及廣泛閱讀經典西方文學,培養出對於西方著作、藝術、文化的喜愛,且結交許多美國朋友,認為自己是美國社會的一部分。
 
另外一個想法是:張忠謀在找工作時,本來不知道有「希凡尼亞」這間公司的存在,是某次美國擔任教授的三叔偶然跟他提起,他才去試看看!要是張忠謀的身邊沒有三叔,他可能就跟半導體產業擦身而過了!
 
經營之道:技術為王  
 
張忠謀在回首來時路時,不時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切入,分享精闢的看法。
 
進入希凡尼亞,熱情地從事開發工作,但管理階層不懂「技術」,研發、生產、行銷無法整合,虧損嚴重,最後失望地離開。他一進入德儀,就察覺到兩間公司的巨大差異:在很多層面都是人人平等,且雖然新主管掌管的業務比舊主管大許多被,他很容易就跟主管說上話,且主管對於「技術」非常了解,整個企業的士氣也非常高昂。
 
全公司上上下下人員都精通「技術」的德儀做出矽電晶體,從此叱吒業界二十年,立下科技業有能力「以小搏大」的典範,但他也感慨後來公司越來越大,主管階層的各種內務、外務日漸增加,與日新月異的「技術」脫節。
 
如果用四個字來總結,就是「技術為王」:小企業在早期也許更有活力,也更沒有包袱。但領導階層不能本末顛倒,讓「領導」的工作脫離「技術」的本質。
 
如果是應用在「個人」身上,基本上就是:表達能力、外貌、履歷撰寫、人脈等等,對於職涯固然重要,但最核心的仍然是你的「專業技術」。而專業技術的精進,奠基於「學東西要徹底了解」的踏實精神!
 
逆境以及不確定性:A blessing in disguise 
 
讀這本書讓人感到鼓舞的是:面對人生的逆境以及轉折、挫折,常常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有辦法知道當初的決定會有怎樣的影響
 
張忠謀有過好幾個當下或許有些茫然的時刻:因戰亂而離開本來以為會「安居樂業」的上海;進入哈佛,選修的人文課,面對生硬的英文經典文學;博士連續兩次落榜,因此走上一條當時沒有中國人在走的求職道路;本來想去知名的福特公司上班,結果年輕氣盛,因為一美金的差別,去一個他根本對開發項目一無所知的公司。
 
人生不可能事事皆照自己當下的意願發展。除了選擇消沉,我們還可以選擇腳踏實地,盡力而為;我們不能選擇所生的時代以及自己的出身,但我們可以選擇與未知正面對決。
 
當我們用盡力氣,也無法走上心目中夢寐以求的「理想」道路時,誰能說得準呢?也許你意外踏上的陌生小徑,反而通往一個更璀璨刺激的新世界呢!
 
疑問以及結語
 
張忠謀說他在麻省理工並沒有培養出「熱情」,那他後來有找到「熱情」嗎?張忠謀的「熱情」是甚麼?
 
我猜想他某方面也是「後知後覺」的人(事實上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真的去做了,才會有感覺。他需要能清楚感知自己的工作在實務上的應用情形,也因次他二十七歲在德儀改善良率的那一天,被他形容為「我二十七年的人生中,最喜悅的一天」。
 
最後,讀到張忠謀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以及看到他從一開始接觸西方經典文學,花一整個晚上只能讀完兩頁,到後來幾個月後開始感到津津有味,一直讓我想到查理蒙格。
 
查理蒙格很喜歡說「這沒有很困難」,然後馬上再補上一句:「只是要花一些時間」。沒有人可以在離開學校後就不繼續學習新知。終身學習需要目標、紀律、計畫,但更重要的是老實、踏實的態度:持續投入,日積月累,才能更新本業所需的知識,以及為人生注入樂趣與活力。